1月20日,彭博社報道,美國國會禁止五角大樓採購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在內的6家中國企業生產的電池,但是該禁令。報道聲稱,這是美國國會試圖進一步推動五角大樓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份給五角大樓的禁令中,美國國會並沒有要求美國軍方立刻停止採購中國電池,而是將禁令生效時間推遲到2027年,而且美國企業的商業採購將不受禁令影響,仍可以使用中企授權的技術生產電動汽車或購買電池。
此次禁令的發布,有分析認爲:2023年12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就已籤署《2024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 (NDAA)》,以上信息已在白宮官網披露,因此本次彭博社新聞並非近期事件,是舊有新聞的再宣傳,主要目的是保護美國國防安全,因此只是針對軍用採購進行限制。而且,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作爲民用產品生產製造商,其產品本身就不會直接向國外軍事部門出售,而美國軍方早已就刻意迴避採購和使用中國企業產品,並不限於動力電池。因此,“禁令”出臺與否本身就不會對相關公司的銷售帶來直接影響。
因此,這個禁令似乎實在是多此一舉了,畢竟就算是已經有12個涉及關鍵技術的中企被“拉黑”,五角大樓依然擁有數十家中國供應商,包括45家爲美軍提供光學瞄準和測距設備的一級供應商。可見,美國國會妄圖憑藉一紙禁令就想讓五角大樓與中國商品“脫鉤”無疑是天方夜譚。但是此舉還是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一方面,這顯示了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決心,同時也反映了全球供應鏈的政治化趨勢,在全球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該決策也可能影響中美在經濟和技術領域的關係。隨着這一決議的公布,中美之間的經濟和技術合作進一步受到關注。中國外交部對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的涉華消極條款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稱其幹涉內政,違反了中美之間的基本原則和協議。
另一方面,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產業的主導地位,以及其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這一決策在技術和經濟層面上更加複雜。儘管五角大樓被禁止使用中國電池,但美國本土企業如福特和特斯拉仍可自由選擇供應商,這揭示了政策執行中的複雜性和多維度考量。
而且,美國對中國技術的限制不僅局限於電池領域,半導體領域也是這也。美國近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中國實體實施了嚴格的管制,旨在限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如華爲和海康威視,被美國認爲可能將美國技術轉移給中國科技巨頭,已被美方列入“黑名單”。所以說,美國限制五角大樓採購中國電池的決議並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更廣泛對華科技限制策略的一部分。
這一系列措施表明,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策略不僅聚焦於具體技術領域,也涉及更廣泛的國際經濟和政治考量,更是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動的一個縮影。它展現了國家之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依存,同時也突顯了國家利益與全球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