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1世界經濟開啓全球化時代,美西方體系內部已經出現多次大分裂現象,歷經30多年的不斷演變,包括歐盟主要國家與亞洲經濟殖民地已經主動性的試圖在擺脫美國束縛。在如今的國際環境下,更令美國擔憂的是另一個經濟體中國已經在全面推進的相關領域發展方向與相關政策,中國的飛速發展是美國焦慮恐懼中國的緣由。美國目前盡全力操作的“去中國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美國在“去中國化”方面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特別是最近幾年在多個領域放出狠招。第一招就是以中國對美國巨大的貿易順差爲藉口,對中國加徵巨額關稅。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多輪關稅,極大地增加了兩國的貿易成本,給兩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此舉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最爲關鍵的是美國這麼做在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同時,也打亂了全球經濟的正常秩序。
第二招是以提升美國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爲託辭,推行差異化產業扶持政策,對新能源汽車、芯片、清潔能源等行業提供高額補貼和稅收優惠。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力度逐年加大。以維護國家安全爲幌子,在尖端科技領域實施“小院高牆”,對某些特定前沿領域劃定戰略邊界,對中國進行更加嚴密的技術規鎖。這麼做的最大影響就是破壞了國際貿易秩序,同時還加劇了各國之間的惡性競爭,致使全球經濟秩序至今未能回到良性運轉。
第三招是聯合盟友重構排除中國的多邊貿易體系。美國試圖構建一條沒有中國的產業鏈,這也就是美國一直計劃達成的所謂“去中國化”。同時,美國極力慫恿其盟友加入“去中國化”的隊伍。所以近些年無論在實體經濟領域還是在國際金融領域,甚至文化方面,新加坡、越南、韓國、歐洲也在不斷的“去中國化”、排斥人民幣,儼然形成了去中國化的同盟會。這種做法令世界各大經濟體長期保持對立,包括供應鏈等多個領域無法實現完全暢通,降低了經濟運轉的速度和效率。
美國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和歧視性貿易行爲,本質上是謀求重構“去中國化”的國際貿易格局,試圖將中國長期壓制在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時間證明對全球貿易的打擊非常大,從短期來看,如果美國繼續推行“去中國化”、重構國際經貿格局的戰略和政策,中美貿易總額將難以保持增長,但中國對其“近岸”“友岸”的出口將持續增加,這些國家作爲中美貿易“中介”的角色將進一步喫重。
從長期來看,不排除美國採取極端手段,對中美借道第三方市場的間接貿易加以限制,在“去中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作爲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在全球貿易網絡中具有中堅地位,是包括美國重要貿易夥伴在內的全球128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如果美國進一步強行重構國際貿易格局,進一步“去中國化”,必然導致全球貿易成本上升,國際貿易萎縮,無端增加消費者負擔,降低全球福利水平。
所以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美國意圖與中國脫鉤絕非易事,中國在融入全球產業鏈後,形成了一條全產業鏈。如果全球一體化是一根鏈條,那麼這條鏈條也是由各個國家所負責的一部分組接而成的。所以說美國主導“去中國化”牽一髮而動全身,註定是與大勢相悖,是在做無用功。